靈性關西系列博客5:高野山的“多元”與“包容”

靈性關西系列博客5:高野山的“多元”與“包容”

2021年01月15日

The KANSAI Guide

關西地區是日本精神文化的聖地,關西充滿了真誠的待客之道。我在《靈性關西》這個標題下,把關西的各種題材提煉出來,整理成一個專欄。在這個博客系列中,我將按順序介紹這些專欄。該系列的第 5 期是高野山高祖院住持 Zenpou Hitaka 先生的特別貢獻,題為“高野山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以下文字引自本站Spiritual KANSAI專欄頁面(https://kansaiguide.jp/rt/column/))

**************************

高野山的“多樣性”與“包容性”
[來源] (https://kansaiguide.jp/rt/column/sk_detail17/)

“我沿著大樹下的土路慢慢走了大約兩公里,陽光從這裡那兒的樹叢中透進來。
(摘自淺吹富子《薩特,與波伏瓦的28天-日本》)

奧之院,高野山。這是一個在800年樹齡的大杉樹中擁有超過200,000個墓碑的聖地。 1968年,作家淺吹富美子陪同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訪問日本,波伏瓦擔任翻譯,她訪問了高野山。當時,現代思想的騎手薩特以臭名昭著的無神論者著稱,不把手放在神佛身上。然而,被薩特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自然與死亡合一的墓地”的奧之院卻是一個像徵性的空間,很好地展示了高野山的獨特性。
2004年,高野山與吉野、熊野一同被列為“紀伊山地靈場與參拜道”的世界遺產,被視為具有代表性的名勝古蹟。在高野山,人們仍然相信創始人空海弘法大師在奧之院永遠冥想,並且至今仍然健在。向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弘法大師供奉食物,可能意味著一種人與自然的交流儀式,將自然的恩惠還給自然。也表達了我們被自然所擁抱,生於自然,死於自然的世界觀。從這個意義上說,薩特的話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在奧之院,歷史上著名的戰國大名(封建領主)和無名平民的墳墓和諧地融為一體,並且還恭敬地供奉著其他宗派的創始人墳墓,如親亂和日蓮。其中,由島津義弘和忠常父子於1599年建造的“高麗敵國盟軍戰爭紀念塔”,是為了悼念豐臣秀吉在朝鮮戰爭中陣亡的人,但僅限於盟國。需要說明的是,還為敵軍陣亡將士舉行追悼會。高野山的重要思想是,即使是生前對立的人,也可以在這個包容整個宇宙的曼陀羅世界中和睦相處。

當我和到訪高野山的外國遊客交談時,我經常聽到他們說這裡有回家的感覺,或者說這裡很寧靜。我認為這與高野山在保持個性的同時擁抱和接受不同事物的悠久歷史有關。在今天的時尚中,我們可以說“多元”和“包容”是高野山的特色。
想來,弘法大師原來是在牛津姬大神的國土高野這裡開設了密教禪宗的修行場。正因如此,從一開始就設想,原本不同的神佛共存。在立體表現密教教義的壇上伽藍的背面,供奉著牛津姬大神等四所明神,作為高野山的地主神供奉著。為此,高野山的僧侶們供奉著這個與佛一樣虔誠的本尊,稱其為“明神”。這種神佛共存的方式是高野山的由來,如前所述,這也是它被指定為世界遺產的原因之一。

弘法大師在高野山開設禪道場時,收到一封寫給嵯峨天皇的請求賜予土地的信。 “四面都是高山,人的腳步都死了。”高野山四面都是高聳的山峰,很少有人到此一遊。如今,高野山每年接待 150 萬人次,其中入境游客達 10 萬人次,成為主要的旅遊勝地。然而,由於電暈災難,人影從山頂消失了,我得以重溫開寺時的情景。經濟損失相當大。但是,我想藉此機會停下來反思一下高野山原本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相關文章

最後更新 :
  • HOME
  • 和歌山
TOP